close

「有一些人,他們宣稱只要有一些適當的外援,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脫出困境。這些人通常有很好的教育或有過很好的地位,他們所需要的就是找到一個收入高、地位受人尊敬而輕鬆的工作。可是仔細分析,這些人真正需要的,就是一個正確的人生觀:他們有能力工作而不去工作,只等待著要一個當下可望而不可及的地位和職稱」

「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」彭明輝 ~ 從罪人到聖徒的托爾斯泰

-------

 IMAG1664  

 

旅行絕對是幫助自己異地思考的好方法。

當你看到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在生活的時候,想像如果我用他們的生活方式過日子的時候會是怎麼樣的情景?就算只是搭高鐵回家,我也會想到這個時間還在工作的人,在離我很遠的地方居住的人,為什麼選擇這樣的生活。

我們看到的雖然是同一個太陽,心裡感覺到不一定是清晨開始的溫暖,也可能只是宿醉後刺眼的存在。

有時候會想,應該要珍惜我自己覺得不怎樣的這種生活。

 

那時候在高鐵車廂間的走道讀了一下彭明輝教授的書「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」。

從第一本「生命是長期而持續地累積」隔了好幾個月才把這第二本讀完。第二本的結尾在講托爾斯泰的一生,而其實他的晚年體會到的,也是台灣正在遇到的社會困境。

 

他的兩本書都討論到人生會遇到的各種困境和可以面對的方式,第一本書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這段話:

「工作只不過是職場的一種角色扮演,得已時有得以的選擇,不得已時有不得已的選擇,不用在意。要在意的是為人!一個有能力的人,他的「價值」、尊嚴與意義要靠自己看見自己的內在價值,而不需要倚賴別人的看得起,etc。」

http://mhperng.blogspot.tw/2011/09/blog-post_18.html

 

彭明輝教授剛出社會時的工作也非常的不合理,但依舊盡力去做並利用下班時間往別的跑道發展,最後離職的時候還可以得到原本處處刁難他的長官的稱讚。

 

環境很難因為你的抱怨而改變,在台灣如果你能找到一群人一起長期的抱怨,也許還可以改變一些現況。但就算號召群眾抱怨也需要很大的行動力。

抱怨環境卻不改變自己,就跟以為是自己把太陽叫出來的公雞一樣。

最實際的方法還是訂下可行的目標,一步步前進。

 

回來說「活出生命最好的可能」,這幾段內容讓我有很大的共鳴。

托爾斯泰在嘗試改變社會不公義時發現:

「還有一些人,他們宣稱只要有一些適當的外援,就可以一勞永逸地脫出困境。這些人通常有很好的教育或有過很好的地位,他們所需要的就是找到一個收入高、地位受人尊敬而輕鬆的工作。可是仔細分析,這些人真正需要的,就是一個正確的人生觀:他們有能力工作而不去工作,只等待著要一個當下可望而不可及的地位和職稱;但是,除非他們改變自己的人生觀,否則他們將跟托爾斯泰身邊的有錢人一樣:繼續渴望著可望而不可及的更高地位或職稱,並對自己的現況感到不滿與不平。托爾斯泰曾經幫過其中三人,但是三年後他們的處境還是回復到原來的狀況,一點都沒有改善。

 

「托爾斯泰後來漸漸覺悟到,比貧富差距根本的問題是價值觀的問題:輕視勞動,希望付出比別人更少,得到遠比別人更多的東西。

 

「傳統的濟貧行為,簡直就是在用表面上的慈善行為遮掩整個社會結構性的犯罪行為――有能力施捨的人,實際上從窮人那裡壓榨到遠比他所施捨的更多。假如有錢人不願意跟窮人一起做活,同桌吃飯,教導他們對待人生的正確態度,而只是把錢施捨給窮人;那麼,窮人只會學到如何去向富人騙錢――把富人從他們壓榨的錢連本帶利地要回來。 追本溯源,下階層窮苦的根源,是富人的不勞而獲,和對賣命勞動者的剝削;國家則是是這整個犯罪集團的結構性共犯,而教會則是幫兇。」

http://mhperng.blogspot.tw/2011/07/4.html

 

 

很慚愧我也有托爾斯泰形容的這種好逸惡勞心態,所以我常想,對於真正的農夫(而非賣地的土財主)、漁民們,他們付出的辛苦才應該比那些只會利用人性弱點,壟斷資源,炒作金融的人得到更多收穫才對。可惜人類對於不公不義的反彈並沒有造成完全的革命。

 

這本書還提到了許多人文藝術婚姻方面的思考,但社會結構的確是造成很多問題的根源。多閱讀多思考培養洞悉的能力才可以讓社會往好的方向發展,我感覺在台灣雖說宗教百花齊放,但都不能給人民真正的進步,只不過是煙火一樣短暫的轉移跟慰藉。

 

最後,雖然出身環境是不能選擇的,但是得已時有得已時的期待,不得已時也可以退而求其次,真的不用過於介意。

http://mhperng.blogspot.tw/2012/05/blog-post_29.html#mor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吉伯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